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代表应邀参加“宝鸡抗战工业遗址”开园仪式发表时间:2021-01-10 18:20 2020年11 月 26 日上午,陕西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一期开园暨二期项目启动仪式隆重举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副主席李 建平等应邀参加。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共计 300 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中共宝鸡市委副书记吴铁等领导出席并讲话。参加仪式的还有甘肃山 丹艾黎纪念馆、山丹艾黎捐赠文物纪念馆、培黎学校、兰州城市学院、 凤县工合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等全国各地相关单位代表。应邀出席的 还有中国工合协会理事长田玉萍与许多工合协会理事、新西兰驻华大 使馆参赞陈雯及其先生(前新西兰驻华大使鲍迈克)、陕西省总工会 副主席张永乐等。很多国际友人的亲属通过柯马凯主席发来贺电贺信。 另外,工合国际常委李生明作为宣传报道人员与会。工合国际执行委员(河北办事处主任)王占明、马保茹及委员田秀萍、张森、李志斌、张娟等参加活动。 “申新”抗战遗址重启国际友人诚挚祝贺 路易·艾黎家族成员莫里斯·路易·艾黎,于 2017 年 4 月参观过遗址,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在贺信中说,宝鸡人民的热情和真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请接受艾黎家族对保护这一重要历史遗迹的美好祝愿,希望博物馆能吸引更多中外游客。 乔治·何克的侄女瓦妮莎·丁利,因疫情不能前来,特致贺信。她于 2016 年受邀参加国际访华团,访问了北京、兰州和山丹,并很荣幸地成为工合国际委员。她说,现在何克家族的许多人分散在不同国家,感谢中国人民一直与何克家庭保持联系。 工合国际顾问、“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为开园仪式写来贺信。她说,我记得何克曾在那里担任工合秘书,他和我同年出生。可惜我在西南,他在西北,没有见过面。宝鸡这一家博物馆开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它将帮助年轻一代了解工合在战争期间所做的精彩工作,并激励工合继续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和工合伟大的传统:努力干,一起干! 新中友协主席、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荣大伟,曾来遗址访问过,亲眼感触历史,看到中国人民将大规模的制造业机器内迁隐藏起来,免受炮火摧毁,对今天的人们是个鼓舞。他在贺电中说,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在现代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在逆境中坚持生产建设的典范。 英中了解协会《公谊救护队》作者安德鲁·希克斯在贺信中说, 2016 年 10 月,他随英中了解协会访华团参观了宝鸡的“洞穴工厂”, 深受感动。这样的遗产公园是缅怀昔日斗争历史的最佳方式。抗日战 争期间,英美一些反战组织决定为战火中的中国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 助,英国公谊救护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支国际运输队伍,公谊救 护队秉持“暴力和战争在道德上是错误的”理念,为中国人民的抗战 救国不遗余力,并在共同的事业中与中国人民结下了历久不衰的友谊。在如今世界局势仍然充满挑战的背景下,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开园, 对保持我们之间的友谊,很有积极意义。 路易·艾黎的学生,培黎工艺学校资深校友,培黎校友会首任会长、山丹艾黎纪念馆顾问,90 岁的周起秀老人亲手写了贺信。 内迁工业壮实力 “窑洞工厂”显神威 据了解,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项目总投资 7 亿元,规划占地 360亩,总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项目一期“工合之光组团”以工合运动和迁厂历史为轴,规划建设宝鸡工业遗址博物馆。目前该组团建设基本完工,并先后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 宝鸡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是中华民族救亡运动的一个见证,窑洞工厂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伟大奇迹,这里曾孕育了“火车发电”、“牛肚运油”、“青工淬火”、“无煤自采”等引人入胜的故事,这里传承着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工业精神、工合精神。 1938 年武汉会战前夜,为保护民族工业,路易·艾黎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秦邦宪(博古)的建议,和一些爱国人士一道成功动员 60多家企业内迁西北战略后方。这年 8 月,一列满载武汉申新沙场的全部设备,包括 60 车皮机器、2 万锭纱机布机、400 台发电机、面粉机的火车,从汉口开始西行,驶向宝鸡,最终运抵和落脚在陇海铁路线上近在咫尺的长乐塬。 当时的宝鸡是一个只有六七千人的小县,几乎没有近代工业,只有百十家手工作坊,经济十分落后。到 1941 年 2 月底,全长 1.75 公里、洞内面积达 4831 平方米的“窑洞工厂”竣工。24 孔窑洞中,长度在 64 米以上的有 7 孔,最长的达到 109 米。7 孔长洞被 6 条横洞贯通连接,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窑洞工厂”正式运转之后, 这里又增建起发电厂、机械厂、造纸厂、煤矿等企业,洗衣房、邮局、浴室等生活设施,尤其是建起上下两层观众席、1266 座的大礼堂, 定期为工人放映电影。厂区周边还遍植臭椿树,用以吸附粉尘,这也许是最初的环保意识。1942 年 2 月 2 日,申新纱厂在“窑洞车间” 正式推行“三八工作制”。到 1945 年抗战胜利时,申新纱厂共生产了6.2 万吨棉纱、43.2 万匹棉布,为抗战前后方供应了大量军需和民用物资。特别是为艰苦的陕甘宁边区转运了大量棉纱、棉布和纸张,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以“窑洞工厂”为依托, 路易·艾黎和何克在宝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合运动,使宝鸡成为工合运动的发祥地和摇篮之一。 1949 年 7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司令员彭德怀进驻福新申新大楼,在这里指挥了扶眉战役的后续战斗。抗战时期申新第四纺纱厂的内迁,使宝鸡开辟了近代工业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改制,这里演变为“陕棉十二厂”。党和政府先后从这里抽调 2000 多名技术骨干支援各地,壮大了西北工业企业的力量。经过 70 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宝鸡已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和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一大批“大国重器”诞生于此。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记录了宝鸡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历程,也见证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不仅是宝鸡市弥足珍贵的城市印记和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工合协会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辉煌历史记忆。陕西省宝鸡市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布局做好展览展示,充分展现了宝鸡光荣历史和工业发展的脉络、成就。这项工作很有意义, 很有价值,有利于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讲好宝鸡故事, 讲好“工合”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有利于弘扬国际主义精神,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宝鸡市、金台区市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及许多工合协会理事、工合国际委员,尤其是冯驱委员,做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功德无量! 李生明执笔 2020 年 11 月 28 日 |